永不褪色的敬文精神
 赵秀凤 12法81

  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否则反此。”教育是国之根本,是民生大计,只有办好教育国家才会繁荣昌盛。朱敬文老先生及其家人以“为国储材,自助助人”为宗旨,不吝巨资,捐资助学,用炙热的爱国之情和对青年一代深切的关爱之心,为民族、为未来播种希望。他们不仅在经济物质上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还在道德品质、精神文化上教诲学生,而我被他们这种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深深感动了。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用自己的双手耕作那一亩三分地。与别人家相比,我的家不算富裕甚至可以说得上是贫困,一直以来我的父母都教育我要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不和别人攀比。或许在物质生活上,我比别人要差很多,我不能时常买新衣服、新鞋子、新文具,可是我并不怨我的父母,我知道他们一直在为这个家做贡献、一直在为我努力,他们已经足够辛苦了。或许我的父母不能给予我足够好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却给我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我的父亲常对我说,穷人不能穷教育,只有好的教育才能让我走出这片土地,才能去见识更大更宽广的世界,才不会让我和他们一样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的父母一直省吃俭用、辛勤劳作,用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供我读书,即使生活再困难都不会放弃。可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学费也越来越贵,高昂的学费成了我家最大的负担,这沉重的负担甚至曾让我产生要辍学的想法。但是,我的父亲坚决地说,他就是倾家荡产都要供我上学,最后我通过国家助学贷款顺利上了大学。因为懂得父母的辛苦,所以我更加努力刻苦的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让我惊喜的是,我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和肯定,在大学里我竟然获得了朱敬文奖学金,这不仅是对我物质生活上的极大帮助,更是对我精神上的莫大鼓励。当我捧起朱敬文奖学金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感恩。

  朱敬文老先生一生为善、为国储材、自助助人,老先生18岁就开始助学,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孜孜不倦,不图回报,直至80高龄,终生如此。“敬教重文”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朱敬文老先生人如其名,他勤俭自律、诚信待人,常怀“为国储材”之心,几十年如一日捐资助学,受到人们的尊敬。不仅朱敬文老先生自己倾其一生捐资助学,他的五女四子也传承老先生的高尚助学精神,不断助学助人。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朱敬文老先生及其一家兴教助学、造福桑梓却从不求回报、不计名利的爱国主义情怀令人深深感动。生命因奉献而永恒。朱敬文老先生的“为国储才,自助助人”的高尚情怀令人永世难忘。我为自己能够获得朱敬文奖学金而感到荣幸,我再次对朱敬文老先生表示诚挚而衷心的感谢,作为后辈的我一定会秉承老先生助人奉献的精神,认真求学,常怀一颗乐于奉献、知恩图报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辜负老先生的帮助与奉献。

  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朱敬文奖学金既像一个终点,又像一个起点,如果因此而骄傲自大、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的话,那么人生注定会停留在原点,失去光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生就像一个阶梯,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只有在每个阶段都不断地努力与付出,争取把每个阶段都活得精彩,一阶一阶的往上爬,最终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会看到更多不同但却同样灿烂的风景。虽然我得到了奖学金,但是我不能骄傲炫耀,更不能停滞不前,我会以此作为起点,带着热情、努力、坚持与一颗永远不怕失败的心,重新扬帆起航,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雏鹰想要飞上蓝天,必须经过无数次训练和摔倒;小马驹想要驰骋于辽阔的草原,必须经过无数次跌倒与爬起;一个经验不足、知识不够的人,必须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与磨练、必须有一颗可以潜心向学,静心汲取知识的心。我知道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还不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所以,我必须静下心来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以梦为马,以勤奋为翅膀,奔向未来,奔向自己的愿望。从今起,不叫一日慌度,不为名利,只为有一日老时,拿酒话桑麻,不悲叹青春有遗憾。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天我受到朱敬文老先生的资助,将来我更应当用我的学问和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从朱敬文老先生那里我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启迪,“自强不息、勤奋好学、为国储材、自助助人、为民谋利、为国尽忠”的敬文精神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必会将敬文精神继承发扬下去,朱敬文老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信条必会传承万代。我相信“捐资助学、为国储材、不计名利、倾力奉献”的敬文精神一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永不褪色。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 内容来源:基金会、学生处、图书馆、美术学院、文学院 网站设计:信网中心 内容维护:阿尔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