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精神——行走在路上的灵魂
汪欣欣 电气学院

  自从人类文明世界诞生以来,教育就成了人类一个不可忽略的永恒议题。我们应该都知道,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来说,教育的重要性不容轻视,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事业荒废了,那么不啻于自掘坟墓。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正所谓强教育才能强人才,再而强国家,不正是说明了教育的不可缺失吗?朱敬文老先生正是真切明白教育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继而创办朱敬文教育基金委员会,倾尽毕生心血于教育事业,资助失学孩童,给他们希望;奖助在校学子,给他们鼓励。如今,“敬文精神”已不单单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四个字这么简单了,它们融入了先生几十年的精神和心血,融入了成千上万被资助学子满腔的感恩和不懈的拼搏,融入了全社会的无尚尊敬和大力支持。恰如一只行走在路上的高贵的灵魂,从诞生伊始至今,跟随着岁月的脚印越走越美,素雅而高贵。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娃,生命前二十年的记忆都是清苦的,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下地干活,小小的人儿跪在地上除草,缓慢地向前移动,是童年留在我脑海中最多的影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不比现在,那个时候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仍扎根于大多数农村人的思想里,所以我们家有好几个孩子也不足为怪,生活负担也自然重得多。我是家里的老大,又是女孩儿,按道理是没有机会上大学甚至读完高中的,应该早早辍学帮助父母亲减轻生计负担,或者早早嫁人,也为家里减去一张吃饭的嘴。可我天生是个要强的性子,同龄的姑娘都读完初中就辍学打工,几年后结婚生子,然后一辈子在夫家与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她们感觉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人生步骤了,我却偏偏不肯屈从于命运的既定安排,最终,我从那个贫寒的家庭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从那个狭窄的小村庄走进了大城市。但只有我自己最是明白,这一路走得有多辛苦,有多辛酸。

  进入大学后才知道,大学里设有各式各样的奖助学金,这让本来还在担心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的我看到了明晃晃的希望。说实话,最初在大学里拼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单纯地为了拿奖学金,因为我想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远一些,再远一些,却又不忍心再因此而给父母亲添上更多的白发,父母亲为了这个家已是十分不易,孩儿若再不孝,必定终生身心难安。我永远都记得,知道自己成功申请到奖学金的那天,我一个人躲起来嚎啕大哭了一场,哭完了又笑,后来是边哭边笑,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其间的酸楚与开心以及感激,没有经历过贫寒与拼搏的人很难体会得到。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学习的路途上我并不是在孤军奋战,更不是孤立无援。所以现在,我更是把努力学习视为自己不变的信仰,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才是对他们设立奖学金初衷的最好的回报。也是在自那之后,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我才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真正地去享受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无限快乐和偶尔的满足,而不再是像最初时,肤浅地把学习当做挣奖学金的工具。

  如果没有奖助学金,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命途多舛学业会夭折在何时,如果没有他们的雪中送炭,也许此时我正在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愁苦着,经济上和思想上以及心理上的压力一定会占去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再想要全身心投入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此时,再多的感谢的言语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只怪自己才疏学浅,竟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表达内心不断翻涌着的感激之情。在这一年半有余里,我也相信自己确实收获了很多东西,不仅是学习上有所成效,精神与思想也日渐成长并趋于成熟。关于“敬文精神”,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并会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撷取更多的精神真谛。

  “敬文”的含义,即是“敬教重文”,这或许就是朱老先生取之为自己的字的初衷吧,并用了自己一生的时间与精力践行之。朱老先生幼年失学,其求学之路的艰苦我们可想而知,但他从未因此退缩过、放弃过,并在日后的生命历程中自助助人,这正是“敬文精神”的一大精髓。人可以穷苦,但志不可以短小,如果连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那么就算在你身边有再多个助学机构,对你来说又有何意义?我想很多接受资助的同学对此都深有体会,因为我们都是寒门之子,更懂得知识对于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性,我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就是“人穷志不能穷”,而为了这个远大的“志”,自然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拼搏。人生不能放弃,不能气馁,你不咬牙走下去,怎能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呢?此外,奖助学金的获得也让我从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了释怀,因为奖学金不仅解决了我的生活费问题,也减轻了父母亲的负担,这最直接的“效益”给了我学习上无限的激励和动力。这是一种永远拼搏向上的精神,它给予我们足够的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念甚至力量,如果先生在天堂能够看到人间,那么一定会由衷地微笑,因为我们没有让他失望,没有成为他眼中不敢追求梦想的懦夫,我们像他一样在勇敢地追求知识,追求自己的人生高度。

  朱老先生十八岁开始助学工作,从点滴做起,补助清贫、优秀青少年争取求学机会,造福桑梓却从不求回报、不求名利,以此回报社会。这是“敬文精神”的又一大精髓。高中的政治书里写有:“人与社会是一个永恒的整体,不能分割,人离了社会难以生存,社会离了人也不能称其为社会。”一个人成功了,一方面是自己辛苦拼搏的成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给予的力量与支撑,所以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并在有能力的时候帮助他人,让更多的人都有机会走自己想走的、正确的人生路。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如果不懂得知恩图报,那么他就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人生也是一个失败的人生,那么他除了有些文化,同流氓又有什么区别?中国有句古话,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不正是知恩图报的道理吗?更何况这样的恩德于我们而言已是“涌泉之恩”了!

  朱老先生去世后,其子女继承先生遗志、遗德,继续捐资助学,不求名利,“敬文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并且信誉愈来愈好,这又是“敬文精神”的一大不凡之处。我国现在有很多慈善机构或助学基金会,创办伊始声势在外,不久之后就是声名狼藉了,不是谁贪污了慈善资金中饱私囊,就是谁挪慈善资金作为他用,对民众缺乏信用,如今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是“谈慈善色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哀。而朱敬文老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朱老先生用诚信撑起了人们对朱敬文奖学金极其助学机构的信赖和尊敬,“敬文精神”在几十年的风雨变幻中不仅没有改变创办初衷,反而以其长久的、不求回报的社会贡献愈来愈深入人心,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可造之材,其精神中的“诚信”不更是弥足珍贵的吗?朱老先生之子朱恩余先生在1996年资助的七所高校领导研讨会上亦指出;“社会需要的是有优秀素质的人,除了专业教育外,千万不要忘记德育教”。以诚信为本,“敬文精神”中的诚信之光在中国的慈善界可谓是光芒万丈!

  从初次接触“敬文精神”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里,我好多次都顶着来自亲人的压力,一个人抱着书本黯然神伤。二舅跟母亲说:“女孩儿终究是累赘,早点嫁出去也省心啊。”我也问过自己,是不是真的是自己太自私了呢?仅仅想着自己去追求更高的人生,期望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好,却没有考虑到其实年纪见长的父母亲和年纪尚小的弟弟妹妹们都需要我的照顾呢?岁月的刻刀和生活的艰辛过早地给了父母亲衰老的皱纹和白发,我每次看到他们都会毫无防备地心疼着,没来得及转过身就泪落。最初也想过放弃学业,不愿再给他们更多的负担了。可是那年夏天,当父亲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儿。我从他深陷在眼窝的眼睛里看到了骄傲的光焰在跳动,还从他黝黑的笑脸上看到了,看到了某种坚定。我知道,在我不想放弃的同时,父亲已经替我做了我想要的决定。

  也就是一晃眼的功夫,大学时光不觉间都已飞逝了近一半,回想起过去一年半里常常自己一个人泡图书馆的经历,期间不免孤独,却又是无比的充实。到了学期末,成绩单上的每个数字都给了我最大的宽慰,也是对自己一年半不懈付出的肯定,但这些最终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我知道自己的梦想在哪里,我也知道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我应该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汗水和努力,同艰苦自学的朱老先生一样,我不敢也不能放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更加意识到努力学习是多么得迫在眉睫。正所谓“今天不走,明天就跑”,为了在未来能看到更好的自己,该付出的汗水与奋斗逃都逃不掉,更何况,身为贫家女,我也没有资格去逃避,更不会去奢望什么一劳永逸,“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是我至今奉行不变的真理。

  校园里的灯影幢幢下,走过一对又一对情侣,洒下一串又一串的欢声笑语。形单影只的我拉紧了衣襟,我告诉自己,即使春寒料峭已化作鸟语花香,但夜幕拉下后的城市依旧寒冷透骨,稍不留心就会感冒的。我还有更多的书要看,还有更多的路要走,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呢,所以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它还要陪我继续奋斗下去。我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仅是对自己、对家庭有用,更要对社会、对国家有用,如今无论是思想还是能力,我还欠缺太多,只能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步步独善其身。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 内容来源:基金会、学生处、图书馆、美术学院、文学院 网站设计:信网中心 内容维护:阿尔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