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敬文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你所在的学校可能也有一处巍峨的建筑,叫敬文图书馆;也有一种奖助学金叫敬文奖助学金。
感恩朱敬文
魏玲 外国语学院

  提起敬文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你所在的学校可能也有一处巍峨的建筑,叫“敬文图书馆”;也有一种奖助学金叫“敬文奖助学金”。

  日暖风熏,翠柏凝春,清明又至。我不禁缅怀起朱敬文老先生。先生自幼家贫,16岁便辍学,流落上海当学徒,后从事商务活动。稍有成就后,就立志帮助清贫、优秀青少年争取求学机会。敬文先生把一生不断地贡献给教育事业,出生寒门的他更懂得寒门学子的坚韧与上进,他设立了朱敬文教育基金,以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形式鼓励寒门学子继续前行。

  敬文先生幼年失学,深知其痛苦,因此他立志补助清贫、优秀青少年,争取求学机会,为国家培养人才。十八岁时,就开始助学工作,并于成立进出口行的第二年将助学工作扩展,最后把助学工作做到大学。1930年他在上海设立助学金,帮助攻读医学的贫困生。抗日战争时期,他目睹大批儿童失学,毅然腾出40余间平房,购置了一批旧桌椅长凳,招聘了教师,于 1942 年办起敬文义务小学 ,并亲自担任校长,让失学儿童免费入学。1949 年,敬文先生全家移居香港。期间经常暗中资助无力入学的青年人。1960 年,他在香港先后创办了 “华孚制衣厂”和“立德制衣厂”,再次萌发了强烈的助学愿望。上世纪6080年代,他凭一己之力成立“敬文留美大学奖学金”,20多年间资助700多名青年赴美学习。资助家境贫寒而有才华的青年去美国攻读大学,树立为国储材的宗旨。1973年,因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敬文先生荣获美国文逊氏大学颁授的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并被该校校长冠以「导师之师」的美誉。1985年,敬文先生在香港成立“朱敬文教育基金会”,并在香港正式注册成完全不牟利的慈善机构。基金会随着祖国大陆的开放及发展而把目光转向祖国大陆高等学府。1986年,敬文先生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基金会工作由其长子朱恩余主持。在朱恩余夫妇的努力下,1988年首先在苏州大学设立了朱敬文奖助学金。之后,该项奖助学金逐步向省内多所高校推广。波及祖国大江南北,推广至安徽师范大学。从 1999 年起“朱敬文育基金”在大陆每年资助总金额达 300万元,资助学生近3000人,并在这些学校资助建立了现代化的敬文图书馆,使数万名大学生受益,同时使敬文精神广为传播。

  很幸运,我的大学就有这样一所图书馆。每当我爬上高高的台阶,进入到敞亮的二楼图书馆大厅,看到敬文老先生的照片,总能从那肃穆的表情中读出一些别样的东西,并想起他辛勤慈善的一生。敬文先生虽然家境十分贫苦,为之不得不辍学,然而贫穷并没有阻止他对知识的渴求,也没有成为他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即使身居陋室,甚至睡在水泥地上,在面粉厂当学徒,他也还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读夜校,并且自己自学英语,成为周围人中最出类拔萃的。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所受到的贫困之苦有敬文先生几分之一,我所做的努力又有他的几分之一?最难能可贵的是敬文先生不忘根本,虽然他已是著名的实业家,却没有成为满身铜臭味的商人,而是转而投身社会,不计成本的帮助那些像他当年一样因为贫困失学的青年,成为一名慈善家,终其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令人闻之肃然起敬。 时至今日,敬文奖学金不单单只是一份有形有价的物质奖励,它早已化为一种无形无价无限的精神动力,一种奋力拼搏、勇攀高峰、挑战自己的精神动力,激励广大学子前行。

  感谢敬文先生的以身作则,感谢敬文先生的慈善心怀,从今天起,励志成为敬文先生那样的人。不只是成功的企业家,更是回报社会的爱心人士。二十多年来,多少有梦青年因为它不断前行,因为它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我也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且我相信这个理想并不遥远!

  感谢敬文先生及其家人二十多年来对我们的持续关爱。清明时节,多想到墓地献上一株雏菊,以表敬意。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 内容来源:基金会、学生处、图书馆、美术学院、文学院 网站设计:信网中心 内容维护:阿尔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