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朱敬文”

11法81 高梦圆

  每个人自呱呱坠地起便注定了走向坟墓的结局,但多数人都想方设法更好地生存在这世上。有人说,生活的理想在于理想的生活。于是,生存、生活、理想地生活。而理想的生活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亦有不同的定义,我想,对于慈善家朱敬文而言,也许理想的生活更应当是有价值的生活,即为教育事业奉献所有也在所不辞的生活。

  初入大学校门,我便听闻过朱敬文奖学金。直至今日,自己得到朱敬文奖学金之后,便做些了解,知晓朱敬文先生的光辉事迹以后,这才算真正学习到了我们生前备受尊敬的老先生朱敬文的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

  朱敬文老先生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私塾,16岁随父亲朱幼山及母亲到上海,家境十分艰苦。一家人挤在上海一间小亭子间内,晚上敬文先生要睡在水泥地上。后来他在上海的长丰面粉厂当学徒,晚上到夜校学文化。21岁时,他进入一家孔士洋行做小职员。他自学英语,程度在同行中是出类拔萃的。后来,他在当销售员的时候,他勤奋努力,善于思考,已领悟到市场运作机制的玄妙。其间他与杨畹珍女士结为愈夫妇,三十岁时在上海独自经营 "朱敬记进出口行",在南京、苏州、扬州、杭州投有分行,经济好转。

  由于幼年失学的痛苦,他立志补助清贫、优秀青少年争取求学机会,为国家培养人才。十八岁时,他开始助学工作,并于成立进出口行的第二年将助学工作扩展,最后把助学工作做到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他目睹大批儿童失学,朱敬文毅然腾出40余间平房,购置了一批旧桌椅长凳,招聘了教师,于1942年办起敬文义务小学 (敬文义学),并亲自担任校长,多次让失学儿童免费入学。1949 年,敬文先生全家移居香港。在香港的头十年中,他常暗中资助那些无力人学的青年人。1960年,他在香港创办了 "华孚制衣厂",后又创办了 "立德制衣厂",助学的意愿再次强烈萌发。同时,他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住公寓。鉴于香港高校入学率极低,仅在3%左右,致使不少优秀青年得不到深造,于是,他在60寿辰时,将祝寿的筵席费5000元省下来捐给"青山狮子会",用作留美大学奖学金。1965年起,朱敬文以个人力量设立 "敬文留美大学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而有才华的青年去美国攻读大学,树立为国储材的宗旨。猪敬文先生夫婿蒋宁熙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文逊氏市文逊氏大学任教授、系主任等职。因此,敬文先生首先与该校达成协议,以后又扩充至其它高校。敬文先生在香港报刊上注销发助留美学生广告,并亲自走街串巷,访问家庭、学校,确定资助名单,还亲自自带领学生赴美安排食宿,办理入学手续。他不断鼓励学生上进,联系学生家长,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留美学生就读一两年后,不少学生转学考入哈佛、麻省理工等名牌大学。很多人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杰出的人才,有的已回香港服务,如香港大学讯息工程讲座教授李安国博士、汇丰银行卢斌总经理等。

  20年间,敬文先生资助700多名青年赴美学习。由于朱老先生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绩,他于1973年获得美国文逊氏大学颁授的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并被该校校长冠以 "导师之师" 的美誉。1985年,敬文先生在香港成立 "朱敬文教育基金会",并在香港正式注册成完全不牟利的慈善机构。基金会随着祖国大陆的开放及发展而把目光转向祖国大陆高等学府。986年,敬文先生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基金会工作由其长子朱恩余主持。在朱恩余夫妇的努力下,1988年在苏州大学设立了朱敬文奖助学金。以后,该项奖助学金逐步向省内多所高校推广。从1999年起,"朱敬文教育基金" 在大陆每年资助总金额达300万元,资助学生近3000,并在这些学校资助建立了现代化的敬文围书馆,使数万名大学生受益,同时使敬文精神广为传播。朱老先生不幸于 1996年12月在香港仙逝,杨畹珍夫人亦于 2001年3月仙逝。二老享年均超过90高龄,安葬于苏州市东山华侨公墓。

  纵观朱老先生的一生,他的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坚毅不拔和善良勇敢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我觉得朱敬文奖学金能渊源流传至今,更在于朱敬文老先生及其后人的无私奉献以及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而对于我个人而言,能得到朱敬文一般奖学金的意义在于朱敬文老先生的一世清明、勤劳以及奉献给我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启迪,心中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首先,在生活上,这笔奖学金可以变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变成一份真正意义上送给父母的贴心的礼物,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也可以变成与同学好友的一次酣畅淋漓的聚会,在这青春四射的美好年华,尽情地享受着友谊的芬芳;更可以变成一堆经典书籍,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其次,在学习上,这笔奖学金的象征意义大于其本身的实际用途。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脱颖而出拿到这笔奖学金,这一过程告诉我:付出中会有一定的回报,回报的方式也许是直接的,也许是间接的。也许是显性的,也许是隐形的。也许是长期的,也许是短期的。总而言之,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不会有好的回报。这一人生箴言此刻也将在未来不断激励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

  最后,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得到朱敬文奖学金以及因此了解到的朱敬文老先生的光辉事迹将永远刻印在我的脑海中,幻化成一盏熠熠生辉的指明灯,指引这我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让曾经播种下的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成一颗参天大树,为自己的无怨无悔,为更多的人遮风挡雨!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 内容来源:基金会、学生处、图书馆、美术学院、文学院 网站设计:信网中心 内容维护:阿尔法工作室